一、生理性疲劳:身体 “被透支” 的直接表现
- 体力型消耗:如果工作需要长时间站立(如服务行业、导购)、重复体力劳动(如搬运、装配),或久坐且姿势固定(如司机、流水线工人),肌肉会持续处于紧张状态,乳酸堆积、血液循环变慢,导致身体产生 “机械性疲劳”,表现为四肢酸痛、身体沉重,躺下后很容易因身体本能的 “修复需求” 快速入睡。
- 脑力型消耗:长期高强度用脑(如程序员、策划、教师)时,大脑神经持续兴奋,需要消耗大量葡萄糖和氧气。当大脑疲劳到一定程度,会触发 “保护性抑制”—— 通过睡眠快速恢复能量,因此容易一沾床就睡着(类似手机 “低电量自动休眠”)。
- 很多人看似 “睡够 8 小时”,但如果睡眠质量差(如夜间频繁醒、多梦、打鼾导致缺氧),身体和大脑其实并未真正恢复。白天工作时靠意志力硬撑,下班放松后,积累的睡眠债会瞬间 “爆发”,表现为极度困倦。
- 长期作息不规律(如周末熬夜、工作日早起),身体生物钟紊乱,也会导致日常精力储备不足,下班后人更容易 “垮掉”。
- 营养或能量供应不足:如果饮食不规律(如不吃早餐、午餐简单应付)、营养不均衡(缺乏蛋白质、铁、维生素 B 族等),身体能量代谢效率低,容易提前进入疲劳状态。
- 慢性健康问题:贫血(血氧不足)、甲状腺功能减退(代谢变慢)、慢性疲劳综合征等,会让身体长期处于 “低能耗” 状态,稍微活动就容易累,且疲劳感难以通过短时间休息缓解(如果同时伴随头晕、面色苍白、免疫力下降,建议就医检查)。
二、心理性疲劳:“心累” 比 “身累” 更耗能量
- 即使是 “坐着工作”,如果长期处于高压状态(如 deadlines 逼近、人际关系紧张、频繁被否定),大脑需要持续处理情绪和压力,心理能量会被悄悄消耗。这种 “隐性消耗” 比体力消耗更难察觉,但积累到一定程度,会让人产生 “身心俱疲” 的感觉 —— 身体其实没动多少,但就是累到不想说话、只想睡觉。
- 如果工作内容单调重复、缺乏成就感,或需要长期 “强迫自己专注”(如客服应对重复咨询、数据录入),大脑会因 “缺乏正向反馈” 而产生倦怠感。这种状态下,人对 “休息” 的需求会更强烈,下班后人会本能地通过睡眠逃避精神压力。
三、生活习惯:这些细节可能 “放大” 疲劳感
- 缺乏运动:长期久坐不动会导致血液循环变慢、肌肉力量下降,身体的 “耐力储备” 变低,稍微活动就容易累;而适度运动其实能提升体能,反而让人更有精力。
- 过度依赖咖啡因 / 糖分:很多人靠咖啡、奶茶提神,但这类饮品会让血糖快速升高又骤降,导致下午或傍晚出现 “能量断崖”,加剧疲劳感。
- 通勤时间过长:如果每天通勤 1-2 小时(尤其是拥挤的公共交通),身体的 “被动消耗”(如站立、保持平衡)和精神的 “无聊消耗” 会叠加,进一步透支精力。
如何判断是否需要调整?
简单改善建议
- 给身体 “快速充电”:下班回家后先花 10 分钟做简单拉伸(放松肌肉)、喝一杯温水(补充水分),再休息或入睡,恢复效率更高。
- 优化睡眠质量:固定作息(包括周末),睡前 1 小时远离手机(蓝光会抑制褪黑素),试试泡脚或听白噪音,提升睡眠 “修复力”。
- 补充 “抗疲劳” 营养:早餐加个鸡蛋(蛋白质)、午餐吃点瘦肉 / 菠菜(补铁)、下午吃一小把坚果(补充维生素 B 和镁),避免空腹或过量吃糖。
- 给心理 “留白”:每天留 10 分钟做 “无目的活动”(如发呆、散步、听喜欢的歌),减少心理内耗;如果工作压力大,试试写下来 “梳理情绪”,避免压力堆积。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首晒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oushai.com/p/1587