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的!萤火虫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?专家澄清:传言不实,但保护仍需关注

一、事件背景

近日,网络热传“萤火虫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”“萤火虫濒临灭绝”等消息,引发公众对萤火虫生存现状的广泛讨论。记者就此咨询合肥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及相关专家,确认此传言存在误导性。萤火虫整体并未被列入“国家一级或二级重点保护动物”名录,但部分特定种类已于2023年6月被纳入“三有”野生动物保护范围。

2023 年 6 月,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调整后的《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》,三叶虫萤、红胸黑翅萤、付氏萤、条背萤、黄宽缘萤、穹宇萤、黄缘萤、雷氏萤、米埔萤、胸窗萤、红胸水萤等 11 种萤火虫被列入其中。

“三有” 保护名录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外的、需要保护的陆生野生动物提供了保护依据。但目前萤火虫暂无种类被列入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名录。

尽管未被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序列,但萤火虫的生存现状值得关注和保护。萤火虫对环境要求极高,光污染、农药污染、水污染、土壤污染以及城市开发建设等都对其种群栖息带来巨大破坏,大量捕捉、商业买卖活体萤火虫的行为也屡禁不止,导致萤火虫的数量在不断减少。


二、专家权威回应

  1. “国家保护动物”与“三有”名录的区别
    • “国家保护动物”特指国家一级、二级重点保护动物,如大熊猫、东北虎等。而“三有”名录(即具有生态、科学、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)则包含麻雀等常见物种,以及萤火虫中的11个特定品种(如三叶虫萤、黄缘萤等)。
    • 专家强调,“三有”名录外的萤火虫与普通昆虫(如蚊子、苍蝇)保护级别相同,目前并无法律禁止捕捉或交易。
  2. 种群现状:局部减少,但未濒危
    • 全球已知萤火虫约2400种,我国分布200-300种。尽管部分地区的萤火虫数量因环境问题显著下降,但整体种群尚未达到“濒危”标准。例如,广州仍有近20种萤火虫活动,江苏洪泽湖保护区通过禁用农药等措施实现了种群恢复。

三、萤火虫数量下降的深层原因

  1. 环境威胁
    • 光污染:城市灯光干扰萤火虫求偶信号,路灯周围百米内萤火虫交配成功率下降93%。
    • 农药与水源污染:幼虫依赖的蜗牛、蚯蚓等因农药滥用死亡,成虫的洁净水源被农业面源污染破坏。
    • 栖息地丧失:城市化导致自然水域减少,萤火虫被迫迁徙至更偏远区域。
  2. 商业捕捉与公众认知偏差
    • 部分景区为营造“萤火虫景观”大量捕捉萤火虫,加剧局部种群压力。
    • 调查显示,多数公众对萤火虫的认知停留在“发光昆虫”层面,缺乏对其生态价值及物种多样性的了解。

四、保护建议与公众行动

  1. 减少干扰
    • 观萤时避免使用强光,不捕捉萤火虫;保护区内严格限制农药使用。
  2. 生态修复
    • 保留自然水域,减少草坪过度修剪,为萤火虫幼虫提供栖息环境。
  3. 科普与立法推进
    • 加强萤火虫生态价值宣传,推动更多濒危品种进入保护名录。

五、专家呼吁:理性看待,科学保护

合肥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专家表示:“当前传言夸大了萤火虫的濒危程度,但种群下降趋势不容忽视。保护应基于科学数据,而非情绪化传播。”华南植物园研究员则建议:“公众可通过参与萤火虫监测项目,助力科研与保护工作。”


结语
萤火虫的微光不仅是夏夜的浪漫符号,更是生态健康的“指示灯”。尽管未被列为国家保护动物,其生存危机已敲响环境警钟。唯有科学保护与公众参与并举,方能留住这片“流动的星光”。

本文来自投稿,不代表首晒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shoushai.com/p/1236

喜欢 (1)

发表回复

登录后才能评论

猜你喜欢